首次呈现伊莎白百年传奇人生 纪录片《伊莎白-我的选择是中国》今日开播
今晚8时黄金时段,一部历时十年拍摄的人物传记纪录片《伊莎白—我的选择是中国》将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全网首播。晚上9点10分,该纪录片还将在四川卫视亮相。
伊莎白,加拿大籍,出生于成都华西坝,是著名教育家、人类学家、中国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观察者,“共和国友谊勋章”的获得者。今年8月20日,伊莎白在北京安详去世,享年107岁。
据悉,纪录片从2014年开始拍摄,通过讲述伊莎白的传奇故事,回顾了她一个世纪的厚重人生,再现了中国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历程,展现了一个外籍友人对中国一往情深的热爱。
《伊莎白—我的选择是中国》是首部关于伊莎白生平的纪录片,该项目于2014年启动,主创团队在伊莎白家人的全力支持下,走进伊莎白的生活,拍摄了很多珍贵的场景。通过长达十年时间的不懈记录,积累了大量伊莎白的影像资料。
该纪录片制作完成后,是迄今为止关于伊莎白人生最为丰富完整的影像作品,很多独家珍贵影像资料将在片中首次呈现。
穿白裙站在最中的女孩便是童年时的伊莎白
伊莎白是一位对中国、对四川有着特别意义的外籍友人,她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一故乡,把四川看作自己最为眷念的省份,她年轻时期曾在四川汉源、理县、兴隆场等地乡村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在她104岁的高龄,还回到成都华西坝、彭州白鹿镇等童年生活的故地寻访。
纪录片《伊莎白—我的选择是中国》选定12月15日首播,是因为这一天恰好是伊莎白108岁诞辰,主创团队也希望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带领观众回顾伊莎白跌宕传奇的世纪人生,回望中国百年巨变的旧貌新颜。
《伊莎白》总导演高松回忆,2014年,台里策划做一个关于中外民间友好交流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最后选定了出生于成都华西坝的伊莎白女士。当时伊莎白已经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高松第一次在北京见到老人家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她无论见到谁,脸上总是洋溢着迷人的微笑,“之所以用迷人这个词,是因为你能感受到她的微笑发自内心,而你通过她的微笑,可以看到她内心的善良与纯净。当时我非常惊讶,一个自身命运数次遭遇跌宕起伏的老人,怎么会有如此干净的笑容?这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更想通过拍摄这部纪录片,去探寻其中的究竟。”
纪录片拍摄期间,高松有机会多次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伊莎白家中拍摄。让他诧异的是,伊莎白夫妇自1954年搬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后来学校几次提出更换有电梯的新房,他们都拒绝了,伊莎白在这里住了近70年,直至终老。
家中的摆设相当普通,完全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普通职工家庭的面貌,一张折叠餐桌、两个单人沙发。房里堆满了伊莎白年轻时在中国农村从事社会调查的笔记,各种书籍资料堆砌得无从落脚。拍摄时甚至没地方支一个脚架。伊莎白的二儿子柯马凯说,有不少人表示想来帮着整理老妈的笔记,但是东西实在太多,一直没想好从哪里着手,只有等以后再说。
该纪录片策划人之一的潘勇回忆,2014年纪录片《伊莎白》启动后,摄制组不仅持续跟拍着伊莎白的晚年时光,更追寻她一生的足迹,将镜头先后投向大江南北的故事发生地,投向大洋彼岸她曾经生活过的祖居地。
作为历史类纪录片,《伊莎白》固然会充分调动影像元素与科技手段,以逼真还原历史场景,然而真正给人惊喜的,应该是借助本片故事,一批极为珍稀的历史影像将首次公诸于世。
本片创作,既是百年历史的影像复盘,也是创作者永难忘怀的人生洗礼。越是沉浸于故事之中,就越有一种感觉,仿佛这段“百年之缘”还在延续。总导演高松就反复说到,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遇见伊莎白,并拍摄她的纪录片,现在回首十年创作经历,他不觉得丝毫辛苦,反而得到的是一次次的温暖和感动。可以说,《伊莎白》在记录故事的同时,本身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红星新闻记者邱峻峰编辑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