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专访|四川编剧余曦获金鸡奖最佳编剧:灵感来自鲁迅《故乡》,希望创作“故乡”故事

时间 • 2025-11-15 23:26:49
电影
创作
编剧
故乡
故事

在刚刚结束的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四川电影不断传来好消息:继四川导演旦真旺甲凭借《随风飘散》获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后,四川编剧余曦凭借《1921》获得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结束后,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余曦,他对金鸡奖评委会和影片的主创主演一一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得奖是对他极大的鼓励,接下来将继续为观众创作优秀的作品。

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

余曦(右)黄欣(中)赵宁宇(左)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家乡故事

余曦是四川绵阳人,本科与研究生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因出色的毕业作品,进入银河映像,跟随韦家辉创作电影剧本,先后完成杜琪峰导演的《毒战》《盲探》等电影剧本。

2019年,余曦还作为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的剪辑指导,来到成都路演,与观众交流创作感想。今年7月,余曦再次跟随《1921》剧组来成都路演,当时他用四川话和成都观众打招呼,十分亲切。

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获得者一共有三位,分别是余曦、黄欣、赵宁宇(《1921》),监制兼导演黄建新(编剧黄欣),编剧余曦、赵宁宇共同上台领奖。黄建新表示:“感谢评委会授予我们团队这个奖,从影40年,我进电影厂第一份工作是文学编辑,然后做编剧,然后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然后做导演。这些年我其实一直没有停下来写剧本。我创作、和别人联合创作、改编的剧本有20部,拍了16部,也得了一些奖。很珍惜今天拿了这个奖,谢谢评委会!”

余曦(左)黄欣(中)赵宁宇(右)

在金鸡奖颁奖现场

“将宏大叙事和个性化人物塑造相结合,再现100年前,青春热血的革命先驱、波澜壮阔的建党伟大历程,影片情感表达饱满,刻画了充满立体的人物群像,成功唤起了当代观众的情感和精神共鸣。”金鸡奖组委会如此评价《1921》。

今年12月,由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四川省“十佳电影工作者”评选活动落下帷幕,王冀邢、余曦等10位电影人正式当选为首届四川省“十佳电影工作者”。谈起家乡情结,余曦表示,“故乡一直都是很多电影人、音乐人、作家的创作载体。我是四川人,一直都希望能拍故乡的故事,也在积极准备。讲好家乡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1921》中,黄轩扮演的李达有读鲁迅《故乡》的片段,《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余曦也希望书写故乡的故事。

剧本创作四年,寻找类型叙事突破口

《1921》电影剧本创作花费四年时间期间数易其稿,编剧在和主创的反复交流中不断打磨人物性格和故事细节,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史料丰富史实。影片在展现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编剧戏剧化的加工创作,寻找到类型叙事的突破口。

《1921》剧照

2019年加入编剧团队的余曦则擅长类型电影的创作,为电影贡献了主要剧情段落和桥段设计。创作《1921》时既尊重历史,又突破性地以国际化视野多线叙事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建党故事清晰而充满戏剧性地呈现出来,增加了其可看性。

同时,《1921》的剧作突破主旋律影片固有的刻板印象,创新地将历史人物的平凡生活的趣味性段落融入厚重的历史之中,将个体性和宏大叙事相结合。譬如,余曦从鲁迅写的《唐宋传奇集》序例里获得灵感,创作出李达与王会悟在天台的夜戏。用深夜暗示政治环境黑暗,以火种类比共产主义思想,既丰富故事情节同时又能兼顾画面表达,将历史人物常人化、生活化,从而增添了影片的生命力。

四两拨千斤,提高故事可看性

余曦是80后,创作《1921》剧本时他阅读了大量史料。提到创作《1921》的挑战,余曦直言,在相对短的历史时期,用横切面去展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剧作来说是一个挑战。失去时间长度的积累,怎么在短时间里面用很多很小的细节去四两拨千斤地讲这么宏大的历史题材?另外,怎么在大家已经知道(这个任务)会成功的前提下营造悬念、压力和紧张感?又是一个难点。

余曦受访者供图

多年前,黄建新执导《建党伟业》,取得不错的反响。如今再次面对同样的建党题材,该如何写出新意?开始,黄建新就决定在叙事结构做改变,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以人物为中心,故事聚焦在1921年4月到8月,紧扣中共一大会议这一主轴,横向展开多个人物,多条情节线索。

余曦认为,“在这个横截面上去支撑开会的故事,让它能体现历史的意义,在戏剧和思想上都有它的厚度,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叙事方法。”整部影片没有单一人物的大主角,没有突出任何一个人,而是用群像构建起“党组织”这个真正的主角。

红星新闻记者张世豪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