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依新作《物色》出版,以十年作品凝结文学评论“青年力”

时间 • 2025-11-20 12:15:42
文学
作家
评论
物色

近日,青年评论家赵依的一本文学评论集《物色》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收录了作者近十年间创作的文学评论。

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翻阅后,给出这样的评价:“这是赵依的第一本书,一位年轻的评论家寻找和锤炼自己的目光:她是敏感的,唯其敏感,她的目光中有一种珍贵的紧张犹疑,如琴弦颤动。有的评论家的思想是一条直线,而她的那条线波动缭绕,似乎她不是在抵达某个目的,而是在想象和探索某个空间。愿她永远这么紧张这么犹疑,正是以这种小心翼翼、专注和好奇,物色之微被辨析,世界与艺术之妙被窥看。”

《物色》视角新锐、前卫,不仅关注当代作家,也关注文学现象

赵依,四川成都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从事文学研究和小说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获“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提名奖、《北京文学》优秀新人新作奖、“长征文艺奖”文学评论奖、《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等。曾任鲁迅文学院助理研究员、《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现供职于《中国作家》杂志社。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生,90后批评家群体中的优秀代表,这本评论集可以看作是她作为一个批评家所提交的一份答卷。

通过《〈繁花〉的可能性难局》《“逃离”与失落》《莫言新剧:且壮且歌,更进一碗〈高粱酒〉!》等评论,我们可以读到,赵依对当代中国文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

通过《“90后”的新媒体文学生活》《“90后”写作如何敞开?》《浅析鲁迅文学精神在青年写作中的缺失》等文章,我们可以读到,赵依不仅关注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关注同龄人中的同行们近年以作品堆积而形成的文学现象。

赵依

相对于年长的文学评论而言,赵依的视角更新锐,更前卫,更能理解年轻作家们的创作意图。

通过《物色》这部主题集中的文学评论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为大众提供了代际经验和切肤之痛,但文学也同样提供着恒常的爱恨情仇、人间烟火以及审美的欢欣喜悦。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说,赵依所理解的当代文学,既是具体的作家作品,也是一道正在秘密流转的精神潜流,她与之对话,亦心存警觉。“观水有术,必观其澜”,那些细微处的转折和用心,往往藏着新的文学想象和审美流变,而这正是《物色——文学的维度与标识》一书最想辨明和确证的景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刘大先认为,赵依的批评有来路,来自在古典文论基础上的借鉴与发扬;有现场,立足现象与文本的观察、分析与判断;也有去处,去往对于我们时代文学多重维度与未来走向的思索。本色当行而不失灵动,让我看到一代青年的成长。

邱华栋:她一直延续着自己古典学术修养的深厚功底

《物色》最不缺乏的就是观点。

比如,赵依认为,当下青年作家们的写作虽不缺乏直陈现实和历史、以及重组个性化经验的意识与向度,也有以反讽的腔调明确旨趣者,但还多囿于自己的经验抒写而无法形成整体观,难以把握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全局,精神力量和思想性相对薄弱,这对贯穿鲁迅作品的国民性批判和反封建精神而言无疑是缺失。但说到底,青年一代的写作尚未定型,内在的那个“我”正在实现着自我的发现、觉醒和重塑,这不单是文学的主题,也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人生话题。

她还谈到,当下,一些青年诗人放弃了诗歌的文体尊严及其文体精神的完成性,不去写有难度的具有生命状态的诗,转而去写一种虽以零星诗意立意却在实践上得来容易的截句,或者以一种日常之诗滥用抒情传统,看似突显的词源力量和词物历史关系实际直戳作者个性和自我的庸常,这些分行文字里个体生命和精神力量的缺席,表明当下诗学建构尚未健全,也不禁让人警惕一种正悄然生成的不纯粹。孔子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言诗的敬畏之心、素朴之心和肃穆庄重感,在当下有待凝望和辨别。

“看到赵依文论批评集《物色》的封面标题,我首先会心一笑。”著名作家邱华栋亲自为《物色》作序,他写道,先从命名来谈,为何会有如此贴切的谐趣。“物色”在现代汉语中本意指寻觅和择选,对于赵依的职业而言——此前她是鲁迅文学院的教师,现在她又是重要文学杂志《中国作家》的优秀编辑,可以说,从著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以后,她就一直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优秀人才与优秀作品服务,这些字迹标记了多种文学的维度,可见这名字取得精妙。

邱华栋的第二个“会心一笑”,是在发现了赵依偷偷夹藏私货之时。为何如此说?当代的文学研究者、批评家都有着良好的学历教养自不必说,青年一代的创作者如今也多通晓西方理论。赵依博士学习阶段跻身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专业行当之中,但并没有因为大量西方理论话语的涌入而误入某种人云亦云的境地,而是一直延续着自己古典学术修养的深厚功底,尤见本书编目中的第三部分文章,主要是对古代文论的爬梳和体悟,她的努力在于以古典文学传统为根基的借鉴与发扬。这就是她的文学评论中偷偷夹带的“私货”。

邱华栋认为这部评论集的意义不可忽视,因为它和作者一样,都是当代精神的书写者和见证者,是一种灵动的文学人生的亲历者,它表现为丰富的阅读和多角度的观察,它透过多种话语来传递,它提供一种与知识生产及材料考辨相关风格化研读模式,它彰显属于年轻人的文学视界并敢于发表看法,在解读文学的同时总是期待更好的文学,以及文学世界所提供的丰富人生、丰沛情感和丰饶智慧。

红星新闻记者陈谋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