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区分时段排号采核酸,市民:文明、有序、安心
“你家哪个时段做核酸?我们家是第四时段,先安心吃个早饭。”9月4日上午,成都东部新区草池街道裕民社区的住户老胡跟邻居打着招呼。根据成都东部新区的公告,当天上午8点开始全员核酸检测,与一般印象里核酸检测的长队不一样,裕民社区的检测点上始终只有不多的人在排队。
这是街道和社区想出的“分时段排号采核酸的机制”的第一次实战。5500多人,3个半小时做完。居民满意:文明有序,且安心。
现场
这里的核酸检测队伍不长,还快
9月4日早晨8点,成都东部新区全员核酸检测开始。在距离天府国际机场不远的草池街道裕民社区的核酸检测点前,一段不长的队伍正有序快速前进。裕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佘影介绍,正在接受核酸采样的是社区“第一时段第一网格内前10个微网格,共306户居民”。
▲数字号码牌
核酸检测很快就进行到了队尾。记者注意到,社区工作人员开始在微网格的微信群发出通知:“第一时段第一网格的居民注意了,11-20微网格的居民准备下楼做核酸了。”连发的通知在群里刷屏,住户们回复“收到”;同时,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也拿着喇叭“路巡”广播通知,身着蓝色马甲的微网格员接着出现,他们带着喇叭进入了院落、楼栋,“扫楼”排查。
记者注意到,不到10分钟,第二组做核酸的住户陆续到位,扫楼通知到的人员也赶了过来,大家戴着口罩、间隔一米,有序走向检测台——这时候第一组差不多刚好做完,无缝切换。
▲志愿者、网格员通知下楼做核酸
创新
“分时段排号采核酸的机制”灵感源于银行叫号
“办法是街道、社区想出来的,我们管它叫‘分时段排号采核酸的机制’。”佘影说,办法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住户、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也避免人群聚集。
怎么想到“分时段排号采核酸的机制”的?“来源于生活。”成都东部新区草池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想告诉记者,9月2日凌晨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回去的路上,路过一家银行网点时,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把银行叫号办业务的方式,借用到核酸检测安排中?“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说干就干。草池街道办所在的裕民社区被选为新办法的试点,流程也很快被梳理出来:按照人员摸排-时段划分-静态排号-分时检测四步实施。
“社区工作人员先对各自责任范围内的家庭户数、人数与前期统计数据对比。”李想介绍,摸排过程中,社区还建立了有特殊需求人群的台账。有了数据基础,草池街道和裕民社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网格员再坐到一起,探讨“时段划分”。
“确定以一张三个数字的卡片为凭证。”佘影解释,裕民社区划分了五个大网格、51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下有50户左右,“比如卡片上写的‘1-24-17’和‘第一时段’,表示是第一网格内第24微网格第17户,安排在第一时段。”之后就是“分时检测”:每次10个微网格的住户下楼,根据前一组核酸检测进行的情况,由网格员以微信群、喇叭、扫楼等方式通知,“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进行了演练,一个微网格员完成50户的‘扫楼式’通知,最长只需要10分钟左右。”佘影说。
实战
文明有序,且安心
佘影表示,正式开始前,社区将“出入卡”和“排号卡”送到对应的住户,同时介绍了使用办法。一切准备就绪,9月4日上午,“分时段排号采核酸的机制”第一次投入实战。“大家既紧张,又期待。”佘影说。
核酸检测点布置完毕,微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各就各位。8点不到,第一组通知到位,下楼、排队、做完,通知第二组……一切有条不紊,核酸采样现场井然有序;另一方面,前期摸排到社区有26人需要上门做核酸,在“大部队”做完后,裕民社区又安排了一名信息录入员、一名“大白”和一名微网格员专门入户为他们采集核酸。
“5500多人,不到中午12点就做完了。”在佘影看来,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安全隐患。社区居民也很满意,居民杨女士表示,这一次核酸检测的体验很不一样,“我们只需要在家里等着‘叫号’,很安心。”
龚平红星新闻记者彭亮图据东部新区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