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该向何方?国际问题专家:中国、日本、欧洲应该成为下一轮全球化主要驱动力
近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6月21日,在以“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的全球化30人圆桌论坛上,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刘国恩提出,面对国际上的挑剔,中国要变“被动”为“主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表示,我们现在正从无限的全球化走向有限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动力在发生变化,要在欧亚大陆打造新的全球化动力组合,中国、日本、欧洲应该成为下一轮全球化主要驱动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视频参与讨论
吴心伯表示,现在正在从无限的全球化走向有限的全球化。“在过去大部分时间,全球化发展呈现无限全球化的态势,世界是平的,所以资本、技术、产品等等都能畅通无阻。全球化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上会无限提升,这也是我们曾经熟悉的全球化。”
“但是过去五年,全球化已体现出了它的有限性。”吴心伯指出,有限的全球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全球化的减速;二是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趋势;三是全球化的动力在发生变化。
对于第三点,吴心伯表示,过去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来自三大经济体,美国、欧洲和日本,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但现在他们的意愿都在下降。特别是美国,从特朗普执政以来,对全球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后全球化的走向取决于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博弈。全球化不是客观的、自然的行为,它需要相应的政治意愿支撑,现在全球化发生了变化,就是因为一些国家的政治意愿发生了变化。”吴心伯说。
吴心伯认为,美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像过去一样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所以,要在欧亚大陆打造新的全球化动力组合,中国、日本、欧洲应该成为下一轮全球化主要驱动力。
吴心伯指出,要推动中日和中欧在全球化问题上的合作,中日主要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内合作,中欧要继续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如果中日和中欧的全球化合作能够继续向前发展,还会倒逼美国。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刘国恩视频参与讨论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与欧洲、日本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弥合分歧?
论坛上,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刘国恩指出,被挑剔是成为强者的必然。刘国恩表示,如何应对、适应别人对我们苛刻的要求可能是国际舞台上需要长期面临的挑战,并且需要不断提高直面问题的勇气,才能在未来全球化当中,为扮演大国角色奠定更好的基础。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