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率先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网友热议
这两天
“东北地区率先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
这一话题受到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而引发热议的原因是
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2月18日发布的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第9839号建议的答复》
问题来了:
为什么是东北地区?
国家卫健委的答复,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东北地区率先全面放开生育限制?
国家卫健委:可以探索
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作出了答复。
对于“建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国家卫健委认为对其工作很有参考价值,并提到:
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
做好政策调整后人口变动测算;
研究实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台的文件;
评估政策变动的社会风险等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
对此,需要了解这几点前提:
第一,东北三省的人口均已进入负增长,人口流失严重。第二,东北三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东北三省的生育率极低,几乎是全国垫底。
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减少,折射出的是区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问题。比如,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大批年轻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经济更好、工资更高的地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原文中提到“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这更足以说明,“东北地区率先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只是一个连试点方案都尚未出台的事情。
“生得起,养不起”
放开生育要先化解“生育焦虑”
消息一出,很多人叫好,也有些人心存疑虑:东北三省生育率极低,即便全面放开生育,也难以提升生育率——毕竟养育成本高、生活压力大,让人们生,他们也未必愿意生。
就像网友们说的,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生”和“育”是两回事,要想提高民众的生育意愿,归根究底,还是要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要在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上下功夫,将医疗、教育、托幼等各方面成本降下来。
放开生育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顺应群众期待,用相关的经济、公共服务政策,去切实解决家庭生育养育子女的后顾之忧,提高群众的生育积极性。
提升生育率刻不容缓
还要顺应群众期待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网站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其中提到:“截至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而《2019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到2019年末,2019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179万。同口径对比,2020年已落户的新生儿比2019年减少了175.5万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学会副会长陆杰华认为,全国范围内生育政策的限制应该尽早放开。他的依据是,与新生儿数量同步减少的,是育龄妇女的数量。“20岁到39岁是妇女生育高峰年龄,目前育龄人群的队列规模和比重都在下降,全国范围内生育政策的限制应该尽早放开。2000年以后出生的育龄人口更少,一旦错过眼前这批育龄人群的生育高峰,生育率想要恢复就更难了。”
陆杰华也认为,全面放开生育限制不一定能提高生育率,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能就需要采取其他的政策。研究证明,鼓励生育比控制生育更难。
对人口生育率问题有长期观察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也表示,“东北地区先行放开生育限制,别的地方再顺着这个逻辑,顺着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放开,我希望这个过程进行得快一些。”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未来,涉及亿万家庭,牵动大众神经。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这为解决人口和生育问题指明了方向。
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北京日报、澎湃新闻、人民网
编辑|孙丽敏责编|康轩山
主编|蒋琳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