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可为锦江流域注入70万吨“源头活水”,记者实探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
“左边推,好,两边同时推……”
12月1日,位于成都绕城高速内侧,江家艺苑边上的施工场地内一片火热,施工人员正忙碌地将一个个预制管放至工作井中,通过千斤顶进行顶推施工。
红星新闻记者从中国五冶集团获悉,该项目为成都市锦江区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首台顶管机“兴锦一号”于近日顺利始发。项目建成后,每日可以为锦江流域注入70万吨“源头活水”,将有效解决区域内生态补水问题,全面提升水环境和居住环境。
▲施工现场
项目管道全长11公里
预计2023年建成
锦江区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是锦水生态治理规划体系重要的一环,也是补强锦江水域再生水利用能力的重要举措。该工程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和成龙街道区域内,起于白鹭湾湿地公园,止于航天立交。项目管道全长11公里,采用“零开挖”,利用机械顶管的方式完成管道铺设工作。
“我们全线共将建设39座水管道工作井,开挖深度最大达到32米,平均深度也有20米左右。”据锦江区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季敏介绍,该项目的施工主要包括工作井开挖、顶管施工、泵站建设三部分,随着近日顶管施工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全线建设进一步加速。
▲施工现场
据了解,项目管道起点由该工程新建地埋式加压泵站接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输送再生水,输水管线主要沿环城生态区内外生态绿化空间、何家冲排洪渠沿线绿带、银杏大道西北侧绿带、东部副中心市政公园绿带、红豆树街、三环路绿带、驿都大道西南侧绿带敷设,串联起何家冲排洪渠、红庙子排洪渠、南支三渠、秀水河4个主要生态补水点。
截至目前,锦江区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全线39座水管道工作井中,已经开挖13座,泵站施工正有序推进中,顶管施工也于近日正式启动。
根据预计,该工程将于2023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可实现对锦江区何家冲排洪渠、红庙子排洪渠、南支三渠、秀水河、潘家沟等中小河道生态环境补水,预计每日补水量为70万吨。将有效解决区域内生态补水问题,全面提升锦江区的水环境质量和居住环境,打造生态文明城市。
▲管道线路图
“小型盾构机”马力全开
每日可完成顶管施工12米
12月1日下午,记者在锦江区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9号井坑施工现场看到,大型吊车正将内径2.8米的预制管放入井坑内。在近30米的井坑内,3名工作人员正对吊装的预制管进行调整。
在井坑下部,一台由多个千斤顶组成的机械立在管道口,当预制管吊装下后,由该机械顶推着管道一步步延伸。
“其实地下施工并非看起来这样简单,首先在管道前方有个类似于地铁盾构机的机头,它负责开辟管道,后部的液压机械推着一个个管道向前推进。”季敏告诉记者,整个项目80%顶管长度超过150米,最大顶管长度达430米。按照目前的进展,每天可完成顶管施工12米,所有的顶管施工节段都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施工。
▲工作井
为何要采用顶管施工呢?
季敏表示,该项目外部涉及下穿成自、成渝高铁线路、成都绕城高速、地铁13号线、30号线等重点民生保障工程。为保证既有设施不受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机械顶管法施工更加便捷。
未来,施工完成后,由第九再生水厂经过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中水,将通过11公里的地下输水管,流入锦江流域,其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同时还可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防治水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闫宇恒摄影报道
部分图据受访者
编辑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