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区的最美女法官:远程审案,还当起社区抗疫志愿者
8月4日上午,成都高新区人民法院知产庭法官陶丽梅又一次在线上审理完一例案件,但手上处理的工作并没有闲下来。8月5日她还要去封闭区外围,继续参加志愿者工作。因为高新区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紧邻封闭区的区域划定为封控区,纳入管控。陶丽梅家所在小区,恰好就在封控区内。配合疫情防控隔离,也不耽误工作,陶丽梅不仅在线上远程审理案件,还积极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为处在封闭区和封控区内的群众提供运送物资、核酸检测辅助等志愿服务。
▲陶丽梅。
早上上班发现小区因疫情封控
亟待开庭的案子怎么办?
陶丽梅7月28日一早出门上班时,发现路上拉起了警戒线。执勤民警告诉她,因为高新区天府二街一小区有确诊病例,疫情防控需要,毗邻的这部分区域都属于封控区,只能进不能出,具体的封控时间还不确定。
这意味着,陶丽梅不能出门上班了。
7月27日晚加班写判决到晚上9点半的陶丽梅有点着急,虽然头一晚确实从朋友圈看到成都可能出现了疫情的消息,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所在小区被管控了。
手里待审的案子拖不得!陶丽梅立即把封控情况汇报给单位。但是陶丽梅还是不放心,已经安排好日程的开庭怎么办?特别是7月29日,有一起长期未结的疑难案件要开庭。前期已做了大量工作,好不容易定了下来。能不能在线上审理?
根据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并报经本院院长同意,线上审理获得了批准。陶丽梅马上与助理取得联系,落实本周内排期开庭审理的案件明细。由助理将开庭案件主要材料复印后,与法袍、法槌一起在警戒线变为警戒栏板之前,交到了陶丽梅手上。
陶丽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7月29日开庭的案件是旅游合同纠纷案件,是发回重审案件,本身就比较疑难复杂,涉及到108份涉外旅游合同,花了一个多月、做了7次全天证据交换,其中3次交换到晚上10点以后。前期已经开庭2次,这是最后一次复庭。
如果案件延期开庭,必须经各方当事人同意。因为不可控因素导致必须延期的,也必须要通知到各方当事人。但是该案件除了原被告双方,还有部分涉及到的第三方人员是通过公告送达,因此必须在公告时间开庭。“如果一定要改期,就需要再次公告,时间来不及了。”陶丽梅说,所以综合各方因素,这个案件不能改期。
经过沟通,除了部分明确表示不会到场的第三方,以及被告方坚持到法庭现场外,各方都同意线上远程开庭审理。
“从2020年疫情之后,我们积极开展线上审理,但一般法官还是在法庭现场,其他人员线上开庭。这还是第一次法官没有在法庭的情况。”陶丽梅说。
7月29日早上9时30分,陶丽梅法官在家里准时敲响在封控区隔离期间的第一槌。部分当事人到达法院第三审判庭、包括人民陪审员在内的其他人员均线上参与庭审的情况下,陶丽梅法官以线上开庭方式进行了本次庭审。
庭审历时3个半小时,各方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取得了良好的庭审效果。
▲陶丽梅在家线上审理案件。
有了第一次居家线上成功开庭的经验,后面的开庭就更容易了,第二件、第三件……除了当事人明确提出需要现场开庭改期的案件,截至8月4日,陶丽梅已经线上开庭了五六件案件。
看到社区志愿者高温下坚守
党员法官主动报名参加
理清了前两天的工作思路和程序,居家办公的陶丽梅松了一口气。这时候,她注意到,在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下,封闭区小区里的工作人员在烈日下坚守。
作为党员的陶丽梅,经过多方努力,联系到社区,得知确实需要志愿者后,她立即报了名,加入高新区疫情防控党员志愿服务队。
8月31日下午1点多,从法官“变身”志愿者的陶丽梅上岗了,工作内容是帮助划定为中风险地区的雅颂居小区运送物资。穿上二级防护服,在酷暑高温里“全副武装”,将运送过来的物资从车上搬下来,按照楼栋分类,再将自己负责的楼栋物资用超市推车推到楼下,还要按照物资上的房号信息,一家一家地通知领取。
▲陶丽梅。
“小区里一部分是水泥路,一部分是石子路。石子路凹凸不平,拖起来比较费力。”陶丽梅说,一趟下来,严密防护下的她明显感觉“来不起了”,既热又累,但休息休息,又继续运。
“后来志愿者比较多了,大家就分了工。”陶丽梅说,她的工作内容换到了小区外,负责分配物资。运送工作交由固定在小区里的志愿者,用电动车运过去,轻松多了。“在封闭区外就不用二级防护,简易防护就可以了,没有那么热。”
▲封控区域的志愿者们。
8月3日,高新区开展第二轮大规模核酸检测采集工作,陶丽梅又换到了核酸采样点,做好秩序维护工作。
去封闭区做志愿者,会担心感染风险吗?陶丽梅说,按照要求,大家都是严格防护,进出也会全身消毒,所以也比较放心。
“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陶丽梅说,那么多物资,假如一个人搬要5次,那5个人就只需要搬一次。
陶丽梅说,据她了解,除了社区自身招募的志愿者外,还有不少高新区各个单位机构、和她一样“被困”封控区的工作人员,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图据高新区法院
编辑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