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封闭管理会不会全国普遍实行?上门排查是否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时间 • 2025-07-27 12:42:06
社区
机构
人员

2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召开,主题为“加强基层社区疫情防控有关情况”。现场通报了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有关安排,经双方协商一致,该团组名称为“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双方专家就当前疫情形势和防控情况进行深入交流,为我国及全球各疫情国下一步共同努力开展疫情防控提供意见建议。今天,世卫组织先遣组将抵京,与中方就考察组的具体安排进行讨论。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社会事务司二级巡视员杨宗涛,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出席。

随着返程复工高峰的到来,社区工作者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支持社区工作者进一步做好社区防控工作?

陈越良: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平均6个社区工作者守护着一个社区,每名社区工作者面对350名群众,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十分辛苦。为了在技术上支持他们,民政部有关司局开发了《社区“三社联动”线上抗疫模式工作导引》(第一版),昨天已经发布。各地也通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发线上工具简化工作流程,动员机关干部下基层包保社区帮助社区工作等方式,支持社区工作者做好社区防控工作。

针对各地居家隔离的人员,社区有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随访?

杜雪平:居家隔离人员应该属地化管理,需要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基层医务人员、民警以及公民所有人配合,大家都要共同进行居家管理的工作。如果他是居家观察的人员,居委会的成员可以上门服务;如果居家观察的人员有症状,就需要找当地的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

一些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进行体温排查,甚至很多地方让多位居民使用同一个体温计,大家担心这种方式会造成交叉感染,也担心社区工作人员会成为移动的传染源,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排查方式和工具?

陈越良:各地已经意识到,上门体温排查,共用笔和体温计可能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现在许多地方通过打电话,依托微信群、QQ群、智慧社区客户端等社区信息平台,与社区居民沟通体温测量情况。一些社区不再使用一张纸、一支笔的传统登记方式,而是通过扫描二维码、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实时录入汇总,最大限度避免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每一名社区居民都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自觉接受不近距离接触的排查方式,如实反馈个人的健康状况,让社区工作者能够准确了解并报告社区疫情情况,以便当地党委政府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精准的社区防控措施。

2月3日湖北暂停办理了所有的婚姻登记业务,什么情况下能够恢复呢?

杨宗涛:婚姻登记机关是人员聚集和流动性比较大的一个场所,疫情交叉感染机率比较大,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湖北作为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暂时停止全省的婚姻登记工作,这是出于对人民群众健康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的考量。对于已经停止婚姻登记的地方,会视当地疫情情况的变化,疫情好转的情况逐步恢复登记。

养老机构的新冠肺炎防控指南第二版,和第一版相比更新了哪些内容?很多春节回家过年的老人如果没有身体不舒服,能不能返回养老机构?家属还能不能定期去探视?

李邦华: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指南》主要做了两大方面的调整。

一是完善了养老机构的出入管理,针对养老机构防控风险主要来自于外部输入的情况,《指南》进一步明确了疫情期间禁止进入养老机构的六类情形,比如在湖北疫区停留过,比如接触过感染的或者疑似人员,比如有发烧、呕吐等疑似症状。针对春节之后一些回家的老年人要返回养老机构,还有春节回家的护理人员要返回养老机构,还有新入住的老年人,我们也完善了入住的流程,要求这些人在没有禁止进入的情况下,通过14天的隔离观察无异常之后可以回到养老机构入住或上岗。

二是明确了疫情处置的相关要求,老年人有时候要出去看病,老年人如果在机构里面出现疑似症状,老年人、工作人员出现疑似病例或者是确诊感染的病例的情况下,养老机构如何处置,我们对这方面进行了规范。同时我们也对养老机构的相关内容做了优化,从原来的45条优化为现在的34条。

由于疫情期间许多养老机构都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出,如果有家属需要探视养老机构的老人,建议尽量采取电话、视频等方式来探望老人,和老人做亲情的沟通。如果有特殊情况,比如老人病危或者其他情况,确实需要进入养老机构探望或者探视老人的,首先要保证进入的人员是健康的,做好实名登记、体温检测,要遵守养老机构的防控要求,是可以进入探视的。

很多居家隔离人员不掌握专业的医学观察技能,请问谁来帮助他们?如果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该和谁联系?

杜雪平:如果出现相关症状,比如发烧、咳嗽、乏力、腹泻,就可以找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自己的家庭医生,如果有签约的就找自己的签约医生,由家庭医生团队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和评估。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小区,大概年前从武汉落地的一对老龄夫妇来到城里探望儿子,住在儿子家,他是武汉落地人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得知他是哪个小区哪门哪号,居委会、当地社区就要进行注册登记,就要观察14天。这个老大爷恰恰是第14天发烧,前13天居家观察由居委会负责,第14天发烧了怎么办?就应该找当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城市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庭医生,就会评估老人的情况,他们有绿色通道送到上级发热门诊。但是这个老大爷不愿意离开家,就需要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和家庭医生做工作,把他顺利转诊。他的老伴儿就需要继续观察。居家观察是由居委会干部、社区干部负责,也包括对居家观察人员的生活保障的照料。

一些地方实施了小区封闭管理,有的甚至会限制居民出入小区的次数,这个措施会不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

陈越良:这个措施要因地制宜。是否继续采取这种措施,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由地方党委政府做出决定。要强调的是,建议采取这些措施的地方在实行小区、村庄封闭管理的同时,要把居民的需求考虑得更周到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点,既要保障社区防控到位,又要保障居民生产生活持续的有序运转。

如何保障封闭社区的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陈越良:目前各地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规范社区出入管理。在严格做好防护和体温测量的情况下,尽量允许每户家庭派员外出采购生活物资,以满足正常生活需要。二是安排社区工作者代购。针对特殊群体、困难家庭和居家隔离人员进行帮扶关怀,帮助购买各类生活必需品,并送到家门口。三是组织社区周边货源配送。对接一些大型连锁企业和社区周边超市、便利店等,在社区内部设立生活物资销售点。四是设置社区快递、外卖配送区域。为方便社区居民线上购置生活用品,部分社区设定快递、外卖配送区域,由快递员将居民购买的生活用品送至指定区域,并由收件人无接触式领取。在保障快递外卖正常配送的同时减少人员聚集。部分有条件对快递人员和车辆、物品进行消毒的社区,履行登记消毒手续后允许快递人员将快递投入智能快递箱。

编辑//孙丽敏

责编//康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