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恋,看似是一场“生意”
阡陌的述说2021.4.8.mp3阡陌的述说2021.4.8.mp3
06:26未知来源
播放
离婚率高的反而不是城市,而是乡村的90后。有这样一群人整日穿梭在邻里乡村,用一种产生于约定俗成和自我总结的规则,熟练的互相介绍着回家过年的青年男女,为他们牵线搭桥,走到哪儿都是坐上课,他们就是乡村的媒婆,一群热心懂行情又有话语权的农村人。
经历了80年代的计划生育,90后成了农村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直接体现者,这一体现的结果是男孩比女孩多,这些90后男孩的父母在20年前庆幸自己得了传宗接代的儿子时,绝对想不到20年后他们会为此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这也代表了一大部分农村人的现状。
因为男多女少,所以只要是个女孩,只要没什么大的毛病,就可以任意挑选男孩占据相亲的主动权。有一些女孩一天之内会被媒人安排相亲两三场,当男方还在忐忑不安的猜想,对方对自己的印象如何,今天有没有失礼的地方,有无可能往下发展时,女孩已经被安排着见下一个相亲对象了,最后女孩当然会优中选优,男孩子则沦为被选秀的对象。如果没人和男方是亲戚,或者没人比较实在,则会费尽心机的为男孩出谋划策。
在农村缺一方媳妇,穷一个家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比如送日子,男方一次性要给女方66,000,结婚当天男方要给女方买离娘衣,送离娘钱2000块,发家宜红包若干,开门前梳头前端茶前等等临时发挥的钱,像那种当场拿不出来愤而罢婚的男孩子,基本上都是杜撰的,毕竟已经付出这么多了,所以大多选择了忍,有的干脆一次性要齐,起步价往往是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万子指1万张5元钞票,千红指1000张百元钞票,一片绿至一片50元钞票,这个不固定,主要看新郎心意,移动指汽车,不动指房产,这样算下来一场农村的婚礼大概要花五六十万元左右,至于这些钱从哪来,女孩不会考虑,更不会替男方父母还账。
所以一场婚礼就会使80%以上的农村老人掏空家底,甚至债务缠身,把人生的最后一二十年全部用来还账。90后男孩的母亲是最悲催的一代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婆婆是一家之主,媳妇要服从,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熬字就说明了媳妇的家庭地位。
到了他们当婆婆的时候,社会变了,媳妇成了一家之主,因为花了大价钱娶了儿媳妇,所以农村的婆婆往往要把儿媳妇高高的供着,不但要做一日三餐,洗全家的衣服,抱孙子哄孙子,更有甚至之还把做好的饭菜端到儿子儿媳床头,让这些只顾熬夜玩手机的小两口坐在床上时,所以很多农村的小两口把孩子一生就又出门打工,除了寄钱回家,孩子很少能够享受到父母的教育和爱。
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农村比比皆是,造成的教育缺陷和社会隐患非常严重。我们的年轻人从农村走了出去,想要给自己换上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他们忙忙碌碌寻寻觅觅,以为找到了阿拉伯的神灯,却不知道在得到财富的同时已经失去了最珍贵的初衷。他们茫然失措着,跌跌撞撞着,满载着父辈的希冀,向往着文明和喧哗的繁荣,以为自己是禁锢于钢筋混凝土中的一份子,却在现实的残酷中被打回原形。
宏大的课题需要每一个有志之士来贡献力量,因此比起乡村的凋零和空心化,乡村婚恋的利益交换和背离情感更叫人无限哀叹和惶恐不安。毕竟两性关系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石,如果两性关系出了问题,社会也就容易出问题。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洞间
主播|李海洋编辑|应仁杰
责编|康轩山监审丨钟倩